近日,课题组指导的健行荣誉生/药学2021级本科生杨舒羽和2023级本硕博一体化研究生应缇缇通过文献分析与基因组挖掘系统解析了黏细菌中Archangium属的次级代谢潜力。该文重点梳理了该属已发现的55个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并基于现有基因组数据深度解析其未被充分开发的次级代谢潜力。研究发现63.6%的代谢物展现出强效抗菌(MIC<1 μg/mL)或细胞毒性(IC50<1 μg/mL),并讨论了其构效关系。基因组挖掘分析表明Archangium属菌株平均合成30.8个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BGCs),分属672个基因簇家族(GCFs)。而目前研究人员仅解析了其中9个GCF的产物,意味着98.7%的代谢潜力尚未被探索。通过基因簇相似性网络分析,在 Archangium 属中首次鉴定出gph和arc基因簇,具有合成棘霉素、土臭素等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潜力。
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myxobacterial genus Archangium: a prolific and underexploited source of bioactive secondary metabolites”为题,于2025年2月3日在线发表在药物化学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浙江工业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课题组2021级本科生杨舒羽及2023级博士研究生应缇缇为共同第一作者,王鸿老师和魏斌老师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2804700和2022YFC2804104)、浙江省高校基础科研专项基金(RF-A202201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76137)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