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贺课题组胡港澳和孙怀迎的文章被Marine Drugs接收

魏斌 2025-09-15 369

       近日,课题组胡港澳博士生和孙怀迎硕士的研究性论文“Exploring the biosynthetic potential of microorganism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cold seep using culture-dependent and culture-independent approaches”被国际知名期刊Marine Drugs接收。该研究结合培养依赖与非培养依赖方法,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与宏基因组学技术,深入解析了不同沉积环境微生物组成及其生物合成基因簇(BGCs)的分布特征,为深海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冷泉非还原性沉积物之间微生物组成较为相似,而与还原性沉积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lanctomyc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造成差异的主要类群。通过课题组自建的扩增子次级代谢潜力预测平台(PSMPA),共识别出115株潜在富含BGCs(超过10个)的菌株,且还原性沉积物中BGCs丰度较低。可培养微生物分析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门,且来自浅层样品的菌株所含BGCs数量较少。宏基因组结果进一步证实,不同沉积类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BGC分布具有明显差异,且冷泉类型对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大于地理距离。某些BGCs与沉积深度呈现显著相关性,反映出微生物在营养限制环境中的适应性代谢策略。该研究首次系统描绘了南海冷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潜能,明确了影响其代谢潜力的关键环境因素,为后续高效挖掘冷泉微生物药用及工业化合物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章链接:https://www.mdpi.com/1660-3397/23/8/313